技术转化为产品,产品服务于产业——科技和文化联动推进茶产业发展

在近日举办的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表示,我国茶园面积4800多万亩,产量已超过300万吨,出口约37万吨,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围绕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茶产业有了科技灵魂,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九大瓶颈亟待突破

刘仲华表示,“三茶”统筹发展,即茶科技和茶文化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两翼,协同推进我国和世界茶产业发展。茶文化包括弘扬历史文化、传播科技知识、促进茶叶消费、打造茶叶品牌及提升产品价值,茶科技包括高产优质的品种资源、生态高效地栽培技术、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控、先进的加工技术与装备及跨界增值深加工利用。

围绕科技创新,到底该怎么做?刘仲华梳理了目前我国茶产业存在的瓶颈:

一是茶树品种选育周期太长,产业渴望更多优异品种;二是构建高效遗传转化体系,突破茶树基因编辑技术;三是探明茶园土壤生物特性,构建茶树营养精准调控;四是探明茶树抗寒作用机制,构建茶树寒害防御技术;五是探明茶树病害发生机制,实施茶园病害绿色防控;六是突破智能采茶技术瓶颈,实施名茶鲜叶智慧采摘;七是突破茶叶智慧加工瓶颈,实现茶叶全程智能加工;八是突破功能成分应用技术,高效开发茶叶功能产品;九是发掘茶叶新的保健功能,有效驱动茶叶健康消费。

茶叶 的图像结果

十多项领域取得新进展

“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,在茶树生物学、育种、栽培领域,茶叶加工与机械、茶叶深加工领域及茶与健康领域,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SCI论文共有120多篇,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有近百篇占了绝对主导地位。”刘仲华表示,我国是茶叶大国,也是产业强国,因此,科技论文一定要转化为对产业强大的支撑。

我国茶树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发展迅速,在茶树基因组解析、重要功能基因分离克隆、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调控及其生理功能、抗逆新机制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。

在茶树基因组与分子辅助育种方面,“铁观音”茶树品种的单倍型解析基因组组装、乌龙茶品种黄棪基因组高香气和耐逆性的遗传基础、“峨眉问春”茶树及其自由授粉后代早期花蕾性状的遗传分析、茶树中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对风味物质的贡献等均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树逆境生理研究方面,丁香酚通过UGT71A59介导的糖基化作用调控茶树抗逆性、冷胁迫对茶树DNA甲基化差异的影响、热胁迫下茶树相关的耐热性分子编程等也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树栽培生理研究方面,叶面喷施溶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、茶豆间作通过改变芽孢杆菌种类组成提高茶叶品质、茶树修剪叶可降低成品茶中的重金属含量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叶加工生化与品质调控技术方面,萎凋对茶鲜叶采后品质的影响、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风味品质的变化、茉莉花茶加工新工艺与品质提升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智慧采茶机与机采鲜叶分级研究方面,茶叶嫩梢采摘末端执行器的设计、分布控制的乘坐式仿形采茶机、基于RGB_D相机图像的茶叶采摘机器人、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优质茶叶自动采摘机器人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叶智能加工基础研究方面,基于可见和近红外光谱的茶叶水分检测技术,基于电子眼、比色传感阵列和微近红外光谱的茶叶萎凋控制技术,基于电子鼻系统的茶叶做青技术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叶品质理化评判与控制新技术方面,基于可见-近红外光谱的红茶品质控制技术、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茶叶拼配技术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取新技术方面,定向进化法提高巨大芽孢杆菌酪氨酸酶催化合成TFDG、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体外酶促合成单体茶黄素、马铃薯多酚氧化酶酶法合成茶黄素的优化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叶功能成分利用新技术方面,绿茶绿色合成铁纳米颗粒及其去除六价铬、高抗菌活性茶提取物绿色合成纳米银、红茶提取物作为稳定剂绿色合成氧化锌颗粒等取得新进展。

在茶与健康研究方面,六大茶类的一些成分研究发现均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功效。

“一定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我们要把这些研究的技术转化为产品,让产品服务产业,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。因此,一定要加强基础研究,从产业发现问题,寻找科学问题,在解决问题之后运用到产业,这样才是真正的科技和文化联动协同推进茶产业发展。”刘仲华表示。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