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寻俊波足迹|福建政和县做大做强茶、竹等传统产业

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五周年和 给廖俊波同志母亲季平英同志回信一周年,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 重要讲话一周年。
近年来,政和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 神,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,勤勉务实、勇毅前行,致力打造 “2+3+4″现代绿色产业体系,经济社会持续发展,群众获得感得到普遍提高。
今年5月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、中国日报、中 新社、农民日报、福建日报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、海峡通讯等20余家中央、省、市媒体齐聚政和,沿着廖俊波同志的足迹,用笔头和镜头记录政和县近年来的新发展、新变化,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报道40余篇。即日起,时空政和微信公众号将分期转载各新闻媒体平台的报道。
福建政和县做大做强茶、竹等传统产业 以特色产业促绿色发展
青山环抱下,一垄垄茶树与竹林为邻,从山脚跃上山头,延伸向山谷。在福建省政和 县铁山镇大红村的白鹭窠生态茶园,新立的智慧监测杆正在不断收集数据。茶叶科技专家 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察看茶园,提取土壤、温度、湿度等数据,远程研判茶园情况。
铁山镇副镇长杨武飞介绍,白鹭窠生态茶园是当地投资800多万元建设的高标准示范 基地,从种苗选育、土壤改良、园区管护等方面注入科技力量,全面提升茶叶品质,目前 一期建设已完工。
铁山镇茶农张庭忠告诉记者,他家承包了7亩茶山,随着当地的白茶品牌日益响亮, 茶青价格上涨,2021年他家仅种茶收入就增至7万多元。
受益的并非张庭忠一人。2021年,政和县茶产业全产业徒产值突破40亿元,连续3年 获评”中国茶业百强县”,带动全县13.38万茶农增收。
据介绍,2017年,政和白茶头春茶青的每斤收购价只有30元左右。近5年,价格不断 增长,去年达90元至120元,每亩茶园收入增至上万元。
茶产业加速发展的背后,是政和县立足本地生态优势、发展特色产业的努力。政和县 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,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的生态茶叶示范基地有33个, 辐射带动&9万亩茶园开展标准化种植。这些茶园采取溯源管理方式,形成了网格化管控机 制,使茶叶质量得到了有效把控。与此同时,目前已有74名科技特派员覆盖了全县茶乡。
不仅如此,制茶环节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。当地茶企纷纷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, 加大研发投入。瑞茗茶业总经理余步贵是省级”非遗”传承人,参与过多项白茶标准的修 订工作。多年来,他不断研发改进设备和工艺,打破了制作白茶靠天吃饭的局面。
图片
抢抓机遇,统筹做好”三茶”(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),政和县积极把握发展机 遇。在东平镇,大型”三茶”融合项目茶是康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赶工建设,政府多部门通 力合作,实现”交地即交证、拿地即开工”,目前5栋标准厂房已封顶。工地现场,临时 厂房里已堆满初加工的白茶,文化楼、科研楼、茶旅观光步道等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。项目建成后,将大大促进当地”三茶”融合发展。
除了茶产业,政和县的竹家具产业也在颠覆人们的传统印象。
桌椅、柜子、沙发,茶具、灯具、门窗……在政和县,人们依靠现代工业技术,实现 全竹利用、全徒开发,把小竹子做成了大产业。
在祥福工艺公司的茶竹空间,记者看到,全套的常用家具不仅可以用竹材制造,而且设计时尚。公司董事长杨忠介绍,2016年前,竹家具还默默无闻,卖不上价。这几年通过创新研发、产业升级,公司生意越来越红火。如今公司年产竹家具5万套、竹茶具150多万套,拥有157项专利,线上线下销售都实现了较快增长。
图片
据了解,目前政和县已兴办竹企220多家,生产品种达3600多个,拥有各项专利601项,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竹具加工基地。2021年,全县竹业产值实现53亿元。
产业聚集,群众致富。如今的政和县,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。政和县委书记黄拔荣介绍,县里正谋划进一步做大特色产业,力争到2025年,茶产业、竹产业的年产值双双达到100亿元。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