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茶文化|唐朝人是怎么饮茶的?

唐代人是怎么饮茶的?

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、煎茶。根据《茶经》记载,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 “采之,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千矣。” 饮用时,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,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,再用筛子筛成细末,放到开水中去煮。最后,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。前三碗味道较好,后两碗较差。五碗之外,“非渴其莫之饮”。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。

因茶叶有不同种类,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,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,再用开水冲泡,而不用烹煮,这是抹茶的饮用方法。

%title插图%num

唐朝爆款“浮梁”茶

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曾举晋代的刘琨、张载、陆纳、谢安、左思等名人喝茶的事迹,但这并不表示人工种植茶叶的普遍化。唐代以前各地陆续种茶,但并没有很大的市场,种植和销售的规模都非常有限。

直到《茶经》完成不久后,茶叶市场迅速出现。长江中下游产茶区几乎是中国最好的茶仓所在地了,陆羽的《茶经》“八之出”记述的名茶大半都在这里。如湖州顾诸之紫笋,东川之神泉、小团、昌明、兽目,峡州之碧涧、明月、芳蕊、茱萸簝,福州之方山之露芽,夔州之香山,江陵之南木,湖南之衡山,岳州㴩湖之含膏,常州义兴之紫笋,婺州之东白,睦州之鸿坑,洪州西山之白露,寿州霍山之黄芽,蕲州之蕲门团黄等等。

当时全国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则有浮梁、婺源、祁门、德兴、江陵等,其中白居易《琵琶行》里说到的 “商人重利轻离别,前月浮梁买茶去。” 的浮梁在当时可谓鼎鼎大名,这里说的浮梁,是今天江西景德镇市的浮梁县。唐代敦煌文献《茶酒论》中也有“浮梁歙州,万国来求”的记载。

浮梁茶主要产自饶州、歙州、江州一带,销往关西、山东,产量大,销量广,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,在陆羽去世的时候,浮梁茶的年产量达 700万驮 1驮为100斤),上缴的税收高达 15万贯 之多,远超蜀茶。
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
唐阎立本,《萧翼赚兰亭图》
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大唐贡茶:顾渚紫笋

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是由于朝廷贡茶的出现。因为宫廷大量饮茶,加之茶道、茶宴层出不穷,朝廷对茶叶生产十分重视。

唐大历五年(公元770年),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开始设立官焙(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生产基地),责成湖州、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、阳羡茶和金沙泉水事宜。

顾渚贡茶院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,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。

唐大历五年,始贡五百串;至会昌中(841—846年),岁贡增至一万八千四百斤。据宋嘉泰《吴兴志》引《统记》载: “长兴有贡茶院,在虎头岩后,曰顾渚。石斫射而左悬臼,或耕为园,或伐为炭,惟官山独深秀。归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,自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六年于此造茶,急程递进,取清明到京”。

每年新茶采摘后,由“刺史主之,观察使总之”。州官督茶,随即茶工紧制,茶制成,一骑快马上长安,驿官日夜兼程,马不停蹄,送解长安,以便在清明宴享用,即”先荐宗庙,后赐群臣”。“牡丹花笑金钿动,传奏吴兴紫笋来。”茶香绕梁,成为唐朝久传不衰的茶坛佳话。唐李郢的诗句”十日王程四千,到时须及清明宴”,也是对唐代贡茶生产和运输过程的生动写照,贡茶的出现极大促进了唐代茶的发展。

由于岁贡逐年递增,贡茶院的规模也日益扩大,茶厂三十间,工匠千余人,还有役工三万。

产于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历史上进贡历史最长、制作规模最大、数量最多的贡茶。当时的湖州与常州刺史为了交流贡茶经验,在顾渚山上设有‘境会亭’,杜牧、颜真卿等一大批唐宋名流在此督造茶叶,并留下众多珍贵的摩崖石刻。

%title插图%num

唐·周昉·《调琴啜茗图》

带“盐”的唐朝茶怎么喝?

%title插图%num

茶笼

%title插图%num

金银丝结条笼子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唐时

茶饼在取用时还要焙烤

将笼子置于炭火上方

焙去茶叶中的水汽

以保持其色、香、味

然后将茶饼碾碎成末进行煎煮

茶笼 便应运而生

这件银笼子

是用金银丝编制而成的

是茶具

%title插图%num

金银丝结条笼子

茶碾

%title插图%num

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、碢轴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唐时

吃茶时必须将茶饼碾碎

上面这件唐代银茶槽子、碢轴

即为碾茶所用

由茶槽架和纯银碢轴二件组成

茶槽子底座錾刻:

“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,

共重廿九两。

匠臣邵元、审作官臣李师存、

判官高品臣吴弘慤、使臣能顺。”

辖板等处有刻文“五哥”“十六字号”等字样(注: “五哥”是唐僖宗的小名 )

茶罗

%title插图%num

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碾出的茶末要过罗

罗细则茶浮

粗则水浮

因而对罗孔的粗细有严格的要求

上面这款茶罗子

由盖、罗、屉、罗架、器座组成

罗、屉均作匣形

罗分内外两层,中夹罗网

屉面饰流云纹

有环状拉手

罗架下焊台形器座

座上有镂空的桃形壶门

座底錾刻:

“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,

全共重卅七两。

匠臣邵元、审作官臣李师存、

判官高品臣吴弘慤、使臣能顺。”

另有“十九字号”錾文两处

墨书、划刻“五哥”各两处

茶盒

%title插图%num

鎏金银龟盒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这是一款

可以开启盛放茶叶的容器(也有学者考证其为香具)

此盒造型仿龟状

它,并不简单

龟甲为盖

龟腹为盒

龟盖内侧焊有椭圆形接口

构成子口架

使龟盖与腹扣合紧密

龟腹、四足中空

是用一银片钣金压模成型的

另用银片压模出管状龟颈

插入龟内

并且和龟体焊接

更为巧妙的是

以镂空手法表现出龟的鼻孔与豆粒状眼睛

既逼真又有透气的实用性

茶勺

%title插图%num

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这是唐代烹茶击沸汤面的工具

捶揲成型

纹饰鎏金

勺面微凹

勺柄扁长

柄上段套箍银片

柄面自上而下分别錾饰三段蔓草纹

其间以凸起的莲蕾作界

柄背光素

中部束錾“重二两”

并有划刻“五哥”字样

盐台

%title插图%num

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根据《茶经》记载

唐代饮茶必须加盐等佐料

其台盘上应该是放盐的

此盐台

五曲葵口

平底,浅腹

腹壁竖錾五条凸棱

盐台座以银丝盘曲三周

与盘底焊接

茶盏 茶托

%title插图%num

琉璃茶盏及茶托

法门寺博物馆藏

这晶莹剔透的茶盏和茶托

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玻璃茶具

据专家推测

因公元9世纪饮茶之风尚未西传

故此茶具应为国产玻璃无疑

按地宫内出土《法门寺物账》载

“调达子一对,稜函子三,

琉璃钵子一枚,琉璃茶碗柘子一副,

瑠璃叠子十一枚”

可知这套茶盏

是唐僖宗于公元874年

供奉给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的
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%title插图%num

法门寺出土的茶器有茶笼、茶碾、罗合、茶则、火箸、盐台、茶碗等,除茶笼外,其余皆在《茶经·四之器》所罗列的25种茶器中,由此可一览唐代贵族等级的茶器组合之外观、形制。

%title插图%num

《唐人宫乐图》

到了中唐时,茶叶的加工技术、生产规模、饮茶风尚以及品饮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,并广泛地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。

正如邢州刺史封演所著《封氏闻见记》中所说:”自邹、齐、棣渐至京邑城市,多开店铺。煎荼卖之…按此古人亦茶耳,但不如今人溺之甚,穷日尽夜,殆成风俗,始自中地,流于塞外。”正是在这一时期,茶始有字,茶始成书,茶始销边,茶始征税。唐代饮茶风俗、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,并深深影响到后世。

追溯唐茶兴旺背景,原因在于:唐太宗的贞观之治,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,社会经济繁荣,带动饮茶兴起。尤其陆羽一部《茶经》,更使天下人懂得饮茶。再加茶借禅兴,僧人以茶养心提神悟禅,不但自己饮茶,且积极推行茶艺,如此上下联动,官民共挺,加上温暖气候的天时襄助,从而营造出中国首个茶事辉煌期,唐茶大行天下。

文图综合自:典藏、茶经楼博物馆、田野拾趣

转自: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

回到顶部